《初中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天宁分校 潘海波
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研究》,课题组进行文献研究,现将有关结果综述如下:
1.单元起始课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先行组织者”理论认为,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用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认知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单元起始课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
“单元起始课”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 以“单元起始课”为主题词,并含“初中数学”,通过中国知网(后简称“知网”)平台,共可获得87条信息;若再含“初中数学”,通过知网平台,仅能获得26条信息;更是鲜有关于数学单元起始课的著作问世。可见,相关对初中数学单元起始课的研究并不多。
追溯最早谈单元起始课的文献,从课题组现有的资料可知,是李勃梁、孙维刚在《数学通报》(1983(2))上发表的《上好平面几何起始课——兼谈防止初二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分化》一文。之后,也出现了少量的文献,但主要围绕章起始课教学展开。直到符永平在2008年第11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发文《“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导学”课例与互动点评》后,引起强烈反响,陆陆续续出现了相关教学案例,但仍不多,且主要局限于章头图教学课例的研究,缺少对单元起始课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在2016年至2020年间,《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等刊多次刊载具体教学案例文章,开始成为研究热点。大部分成果对于数学单元起始课的研究,是以某节课为例,对如何上好一堂起始课进行探究,其研究方向多聚焦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这些文章基本处于离散状态,不过它们也集中体现了单元起始课的教学价值,体现了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观点,体现了用“广角镜”建框架,在每一节知识中再“聚焦”的共性认识。2020年王华老师的论文《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对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做了探讨。
综上所述,关于初中数学单元起始课的教学研究,前人已经对其教学价值、设计原则及方法有了一定的研究,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