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管理的润物“细”无声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天宁分校 武婷婷
【摘要】面对新生越来越薄弱的数学基础,教师在新课教学之前要先摸查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断层点,再制定方法进行补偿,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只有夯实基础才能高屋建瓴。
【关键词】学习管理 断层点
笔者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初中,近几年的新生入学考试的数学平均成绩不及格,教师教的心力交瘁,学生也学得囫囵吞枣,导致数学教学成效逐年下降。几年的教学研究发现,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得先从听课习惯进行培养,再指导学习方法,然后才能谈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教授,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细致入微,从习惯培养到方法指导再到知识传授都要如剥洋葱,层层把关,谓之“学习管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数学的学习,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带动其他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笔者将这一过程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摸查断层点,制定补偿计划
(一)摸查断层点,各个击破
断层点是指学生达标成绩不及格的知识点(60分及格),因笔者学校的学生在小学时大多学习习惯不好,家长指导不力,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断层点很多。《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初中的数学知识和小学的是紧密联系、融汇贯通的,是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模式,如果没有良好的小学基础,尤其是扎实的计算能力,很难开展初中的教学。通过调查近三年的新生计算水平,平均各班的小学数学的断层点及人数统计情况如下:乘法口诀表2人,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8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13人,分数的加减乘除21人,两位数以上的整数乘除16人,统计下来平均各班有近一半的学生在计算能力上远没有达到小学六年级的水平。
(二)补偿断层点,提高信心
这样的想法和自信源自于笔者之前初三接手的一个班级,当时笔者发现一个学生数学八下期末10分,九上期中只考5分,但物理化学都能考80分左右,详细了解后发现他有着不错的理解能力,也有着踏实的学习习惯,但就是抵触数学,连乘法口诀表都背不下来。通过鼓励和补偿教学,他在锐角三角函数的阶段练习考了80分,统计和概率的阶段练习考了93分,九上期末数学提高到39分,该生通过寒假的冲刺,最后中考考到了61分,而且因为这位同学的榜样力量,不少数学学科的学困生都有了学习的自信,班级的数学成绩也进步显著。 因此在新生入学后,在开展新课教学的同时,开展补偿教学,尽量帮助这些学生补偿小学断层点,与初中衔接,可以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大限度的提升数学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动力。
初期的补偿教学选小学三年级的计算题,每天训练一页,最初20道10分钟,慢慢增加到50道10分钟,尽量在校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每天记录成绩,看到进步。在有理数运算这一章教学结束后,多数学生的计算能力会大幅度提高,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多数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达到七年级学生的中等水平。
二、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管理
(一)学习用品准备
笔者统计七年级新生有笔袋的占95%,有自动铅笔的占62%,黑笔准备两只以上的有51%,有一副三角板且随身携带的仅5%,圆规和手工剪刀没有人带。如果某一节课需要自备剪刀、圆规等工具,需要提前两天通知,隔天检查后再通知没带的要带来,而到了上课那天,肯定还有两三人没有带。还有再评讲试卷时,总有几个学生找不到试卷;上课了还没有准备笔记本,或者把练习本拿来当笔记本;打草稿就写在课本上、作业本上,甚至在课桌上……总总小插曲既影响老师的上课心情,又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笔者观察,并不是学生故意这样,而是他们小学六年就没有接受过过这方面的指导,因此,接手七年级新生的数学老师要指导甚至帮助学生做好准备。
教师先征得学生的同意,能统一购买的就不要单独购买,笔者将自己的准备工作罗列一下:①票据包大小的透明笔袋,内含黑笔、红笔、自动铅笔、橡皮、手工剪刀、2B填涂笔,②A5康奈尔笔记本,③A4风琴包整理试卷+学案,④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套装,⑤草稿纸,统一购买的文具贴好姓名贴区分,并且要求学生随身携带,不定期检查。
(二)上课前的准备
教师需从第一节课就培养学生利用课间做好课前准备,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目标达成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1.资料准备:培养学生在上节课下课后,立刻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如数学课必备的笔袋、课本、笔记本、草稿纸,且课桌上只能摆放和数学学科有关的资料,安排两位数学小组长课前检查到位。
2.知识准备:课间花两三分钟时间翻翻课本、笔记本,回顾上一节课学了什么。
3.心态准备:预备铃响立刻回到座位,平复心情、调整状态,进入候课状态。
(三)听课习惯培养
听课的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向45分钟要效率是有效学习的首要途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听课习惯。
1.听课有效率:上课不评判老师讲得好不好、对或错,全盘接受、下课后再判断,有笔误提醒一下。听课时不与同学私下交流、不关心周围的其他人,不打瞌睡,45分钟听好了事半功倍。
2.听课有痕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记笔记,一记知识点罗列,二记例题过程,三记练习题的演算及错题订正,一定要注意用红笔订正,当学生发现听讲有些跟不上时,先认真听讲,课后再完善笔记。
3.思考有方法:一审题二演算,在草稿纸上写下审题得到的已知量、未知量、数量关系、数学模型等,如果学生只是目不转睛的盯着题目,其实是不知道怎么思考,拿到题目时笔就要开始动起来,画出关键条件、关键语句,尤其是几何题,要及时把条件标注在图形上。
4.听课有参与:学生要积极举手参与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听课效率,而且可以把握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举手时保持平常心,目的是告知老师我在听课且懂了,不为表现和炫耀。
5.思考有深度:有些学生听完问题就举手,这些学生一般思维较浅,考虑不全面。老师要引导学生听完问题想一想结果是否化简了?有没有其他解法?需不需要分类讨论?忽略单位换算没有?题目条件有没有限制,解是否符合题意?
(四)课后问题跟踪
下课并不意味着马上就放松下来,笔者建议要教会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将课后10分钟学出半小时的效果。
1.温故知新: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人的大脑在学完新知识的20分钟后就只记住58%的内容了,这个时候如果及时巩固,可以减缓遗忘速度。所以下课后要先完善笔记,梳理知识点,期间有疑问的地方要及时解决疑惑,问题不带回家,在学校即时解决。
2.比学赶帮: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善于提问,学会请教,要先问同学再问老师。据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的调查,互相讨论可将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由5%提升到50%,而乐于帮助他人答疑解惑的同学,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提升到90%。既可以促进人际互动,也可以加强学风建设,对提问的同学,回答的同学亦或是班级都非常有利。
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进行断层点补偿和学习管理能力的培养时,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思考更多的方法,给予更多的鼓励,但是起始年级的点滴培育达成的效果可以事半功倍,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让老师收获更多的成就感。这样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生源不太理想的学校,也适用于班级里的部分学困生,多关注这些孩子的学习管理的培养,比关注他们的成绩更有效果,只有注重细节教育,教师才能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
【参考文献】
1.《激发学习动机》,(美)J·布罗菲 著,陆怡如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第14期,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学数学创新实验》,唐越桥、马岷兴 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4.《理解教育论》,熊川武、江铃 著,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