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位朋友——他才高八斗,具宰相之才,却固守山林;他最爱深山,有仙风道骨,听风吹松林。世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听松仙人”,他就是南朝人陶弘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山水小品名作。
二、解题
问:题目怎么读?怎么理解?
参考:答/谢中书/书。给谢中书的书信。“中书”是官名,后一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三、疏通文意
过渡:这封信中会写些什么呢?我们先读一遍课文。
1、问:这篇文章有很多四字句,该如何停顿?
参考:两两停顿。(再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出整体感,对称感)
2、问: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用5分钟时间,与同桌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完成学案第一题。(实物投影学生学案,其他学生用红笔校对)
3、要求:请同学们带着对文意的理解,再来朗读一遍课文。
四、仙都胜景
1、问:作者觉得眼前的风光美吗?他是怎样形容这种美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参考:实是欲界之仙都。
2、问:“仙都”是什么意思?
参考: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3、问:文中的哪些句子具体描绘了“仙都”?
参考: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4、问:这段文字非常简练,吟诵这样的句子,能勾起我们无尽的遐想,文中有哪些语句能勾起我们无尽的遐想呢?请在四人小组内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想象,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读一读,并从写景角度或炼字角度与大家分享,时间3分钟。(注:写景角度:感官角度、时空角度、动静角度、修辞手法等。)(学生开始讨论,老师板书:胜景)
参考:学生畅谈,教师指导。(板书:运用修辞、俯仰生姿、动静相衬、视听结合)
5、小结:《答谢中书书》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美,美在其生机勃勃,美在其自在自然,万物都呈现出了最本真的状态。让我们再一次用朗读再现作者笔下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山水!请同学们齐读“高峰如云”到“沉鳞竞跃”。
点拨:注意轻重缓急。再读一遍。
五、仙都悟情
1、 问:《答谢中书书》是一封书信,书信的功能在于传情达意,那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呢?
参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 问:从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板书:悟情。赞美自豪、娱情山水)
参考:赞美、自豪、喜悦/娱情山水(品味山水之美,将内心感受与友人交流)……
3、 问:什么是“欲界”?为何要将人间称为“欲界”?
参考:人间。没有摆脱各种欲望的众生所处的境界。(页注)
l 补充: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背景知识。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陶弘景也做过小官,36岁时辞官归隐。
4、问:为什么只有陶弘景能独览这“仙都胜景”呢?“仙都”到底在何方?
参考: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板书),即使身在欲界,也能如在仙都。
六、总结
由这些诗文,我们可以依稀触摸到历史深处古代名士的心境——一种心灵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敞亮与澄澈。多么希望我们也能在忙碌纷繁的生活中,保持一份自然宁静,让身心徜徉在青林翠竹,惊喜于沉鳞竞跃,不惶不惑,不惧不忧。现在让我们在悠扬的乐声中,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去回味,去追寻山川之美与自然宁静。
*七、吟诵挑战
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68个字,相信大家稍花些时间便能出口吟诵。现在就请大家准备一下,5分钟后接受挑战。